东方为什么五行?

章亦鑫章亦鑫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好。我简单说一下,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古人发现世界上有五种变化,这是“数”的范畴;而同时发现了五类元素(金木水火土)与这五个数字相互对应,这就是“象”。于是阴阳五行就诞生了。 后来这个人造出了天干地支,以五天干十二地支来表示时间,这样就形成了甲子、乙丑……以及子午卯酉等等;又通过阴阳五行配以方位,东南西北中,这样,时空都有了。 这个人就是轩辕黄帝。

黄帝有一个很牛逼的师傅,叫伏羲氏,这个人也很牛,他发明了八卦,并以此推算出了每年二十四节气,以及每个节气的农历日期和干支。(这个节气很准,现在的阳历还是差不多)。

这个人还首创“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个爻组成,总共三百八十四爻,每一个爻都代表一种状态或者情景。其中乾卦六爻都是阳爻,代表最完美的一种状态;坤卦六爻都是阴爻,代表顺承包容。其他卦每卦都有三个阴阳爻的组合,分别代表一种物象、一个情境下所发生的各种情况。比如震卦,一阴一阳,下面动上面静,代表的是雷泽归妹卦,意思就是一个女人带着她的嫁妆(雷)奔向她心爱的男人(泽),但只有雷动泽动才符合这种情境。如果雷不动泽也不动,说明这个女人没动,那就不对。

后来有个叫文王的人,把他老爸(纣王)关进了大牢,自己也被囚禁了起来。他的老婆马氏去探望他的时候,发现他头发胡子都长了很不像样,就用丝巾给他擦脸,用梳子给他梳头,在给他整理冠冕的时候,发现一根长针插在帽子里,就问这是怎么回事?文王说,这是姜太公给我设计的“九宫飞星图”,每三天我的位置就会变换一次,今天正好是我的“九皇”之日,所以会有这样的奇事发生。

文王被囚期间,经常和姜太公研究易学,他们二人把易学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最后创立了六十花甲子和周易这一系统。

施澄莉施澄莉优质答主

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而“东西南北中”正好对应这五行。后来人们就在“东西南北中”前面加上“五”,于是就有“五行”之说。当然,古代的东西南北中,是按照北极星来划分的,和现在所说的不一样。

其实,“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系统观,从整体论出发,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推演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五行”作为一个概念,“行”表示“运行(运化)”“运动”的意思,而“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而这些物质亦是在不断“运动”“运行”的。也就是说,“五行”是关于五类物质以及这五类物质不断“运行”(演变)的学说。

“五行”之说并非起于先秦,至少在《周易》产生之时尚未形成。有学者认为,五行家所讨论的“五行”最初是对《尚书·洪范》中“五行”一词的理解,而《洪范》的成书在周武王灭商前后。

对于“木、火、土、金、水”这五大类物质之选择,据郭沫若《十批判书》中的考证,五行之说源于殷商时期古人对世界构成的初步想法,即古人根据对人和自然的认识,选择了跟人、事、物相关的五种常见物质,来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具体理由如下:

(1)中国古代有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与五行相配以代表人和物,而所选的“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在“十干”中可以成对地被“配”上,即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

(2)商人的农业活动以种植粟为主,这跟“五行”中特别注重“土”是分不开的,土在古代主要指“土壤”“田地”,而粟主要在北方的土质(与“沙”有别的“黑土地”)上生长;

(3)商人尚“金”而忌“水”,商朝人信鬼神,重视祭祀,常用“青铜”铸鼎,这与“水克金”在一定程度上相矛盾。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