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互助团体?
最近很多类似的问题。其实,我前面回答了怎么加入,现在来说一下为什么要参加互助团体—— 因为一个人力量太单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天都有数不尽的谣言和负面消息层出不穷,我们本来已经不堪一击的内心更加混乱了。 这个时候,需要一个理智、理性的资讯来源来安抚我们的心灵。而一个靠谱的知识共享平台,可以让我们有机会一起讨论、分享信息,相互之间有一个共识的形成过程。 这样,对于事物的认知就会相对客观(虽然不可能完全客观)。而且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还能够加深对自己人性的认识——“原来,我对这件事会有这样的反应啊……“ 这能够帮助我们成长,变得更加理性与智慧。 如果我们能养成一个爱阅读和思考的习惯,这简直是一笔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 比那些没用的证书、所谓的资历都值钱得多。
所以,朋友们,多读书吧! 读那些能够提升你智慧的书,而不是简单刺激你的快感系统让你变得肤浅快乐的书。如果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就看看你父母、爷爷奶奶最喜欢看的书吧。他们的价值观在你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多读他们推荐的书籍,必有好处。
如果不知道看书的好处,就想想不看书的你——每天沉浸在各种八卦、娱乐新闻中无法自拔的你;遇到事情总是习惯抱怨的你...... 想一想,是不是应该好好读书,让内心变得强大起来,更有力量去抵抗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传统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世代老死不相往来,安土重迁,人身依附性强,家庭和宗族是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在这种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遇到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家庭和宗族予以解决。因而,社会互助虽然客观存在,却缺乏独立发展的土壤。
但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社会互助也曾有过短暂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居民,特别是工商业者开始接受西方思想文化的熏陶。清末和民国时期,一些先进人士开始倡导互助团体。例如,1907年,著名社会学家康宝忠在日本东京发起组织了“中国同志会”;辛亥革命以后,又在上海组织了“同志公所”,提倡“同心同德,互相提携”,主张在“友爱精神”指引下,同病相怜,共甘共苦。1922年,中国第一社会经济研究社在其编印的《社会经济研究丛刊》中也主张仿欧美各国组织“同志社”,其办法在“同志社”的简章中作了说明。当时,有的城市中也出现“同乡会”之类带有互助色彩的社会团体。但是,在战祸连绵、政治腐败的社会里,这些团体由于缺乏社会基础,且未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发展缓慢,时起时落,未能形成规模,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很难说形成了独立的和组织化的社会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