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乒乓球盯球还是盯拍?
我个人的经验是盯着对手,而不是盯着球。 也许是因为我是直板选手并且球商不高的缘故吧,我无法像一些横板选手一样,通过变换板型来观察出球的节奏以及旋转,而且我的正手好于反手,所以一般情况我只会盯着对方的弱点区域(一般是正手)。 也许是我个人意识不到的原因,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刻意的去“盯”某一个点或是某个区域,但是既然我能够在比赛过程中意识到并调整过来,说明我的脑子里确实没有刻意的去进行“盯”的操作。
也许是因为打乒乓球是一项有氧运动,而且是相对运动量比较大的运动之一,在比赛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身体上的疲惫感,这种疲惫感会分散一定的注意力,如果过于专注某一个小点的话很容易造成失误。 在训练的时候,我可以很有针对性的练习自己的弱点,比如发球和接发球练习、正手定点练习、反手定点练习等等。但到了比赛中,由于双方都存在弱点,而且节奏较快,很难有时间让我去有意识的针对对方某一区域进行加强练习。我认为注重比赛中的细节、减少非理智行为出现的次数才是提高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
盯球是初学者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适合于初级以下水平,而且是入门之后必须遵守的原则。盯球拍是进阶者为了获取更高级的能力,需要打破这个常规之后所进行的尝试性技巧。
很多书本的前面都在教你盯球,后面都在教你不要盯球,都是为了适合不同水平的读者阅读才这样写的,而不是说他们互相矛盾。
当一个人刚拿起拍子,第一次接触乒乓球,这个阶段一定要盯球,包括挥拍的轨迹也要看着,形成一种映射关系,为大脑输入信息,大脑通过这些信息产生反射,形成肌肉记忆。不盯球,你的动作就根本不会,而且根本连球和拍子在哪都是两眼一抹黑。
这个时候,如果非要用高段位的理念去教人,告诉人家要放松,甚至要转头盯球台,打死也不可能一上来就做到。只有在会打了之后,能打出有威胁的球之后,才能利用一些技巧性动作去提升球技,比如盯拍。
但是,即便是高段位选手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技术风格去选择要不要盯球,比如在落点很远的相持球,你就不可能盯着球,因为转头速度跟不上击球速度,这种就要盯拍。如果我打近台快攻,我就还得看球。
乒乓球的击球过程分为引拍、挥拍、发力、还原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不一定是连贯的,比如发力和还原就可以连贯,形成挥拍之后的连续动作,不发力就只还原。盯球的技巧实际上就是盯这四个部分。
引拍的时候,要看球的来速,比如对方短球,我们就要根据来球速度调整站位,看球过网后的下落速度,如果极快,我就要靠近球台一点,这样击球之后才能下网,如果过网的来球很慢,就可以站在远一些击球。
而且还要看对方是上旋还是下旋,根据对方的来球调整自己的引拍方向,上旋球引拍可以靠后或者稍大一点,这样能够抵消上旋的作用,击打出更好的速度和落点,而处理下旋球引拍就不能太大,要靠前站位,同时要加大引拍摆动,以抵消下旋旋转。
挥拍的时候,主要目的是调整球的落点,同时兼顾发力的节奏,看球和拍子接触的时候距离自己多远,对方的球落地之后弹起的高度如何,这些都决定了我挥拍之后能打到什么位置,比如对方来球很低,我就要压低重心,多伸直手臂再挥拍,这样击球后就容易打出大角度。
发力的时候,要看球拍和球接触之后弹起的高度,判断来球是什么旋转,然后进行不同的发力击球,如果是上旋来球,就可以用上腰发力,借力打力,同时要压低击球点,不然球就容易出界。
如果是下旋来球,击球重心要高一些,这样能有更多的击打空间,击球的时候可以用摩擦带动击打的方式,借对方旋转打出弧线,同时可以用上身体的左右摆动辅助发力。
还原的时候,看自己击球后球飞出的轨迹如何,如果直线非常尖锐,就说明回球质量很好,对方不好处理,我就可以站在原地准备下一球,如果击球轨迹很弯,说明对方好上手,我就应该积极侧身还击。
还原的时候,看对方准备动作,根据对方的来球路线和对方的击球动作调整自己的站位,做好准备,为自己制造更多时间预判来球,比如对方准备长球,我就应该退后一点,这样也有助于我击球时更从容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