缊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说文》中解释“緼”字说,“缊,以絮蔽薪。从火,昷声。”“紃”字条下则记载着“糹,帛也。从糸,紃声。”可见,“紃”“緼”二字在古代写作“糹煴”或“纟煴”。
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字形就会发现有意思了:“缊”字的左边是一个“衣”字,右边上面是“焚”字的上半部分,右边下面是“薪”字的上半部分。而“紃”字的左半边是一个“衣”字头,右半边的结构与“缊”字相同。 “衣”字表示的是用纺织品做成的衣物。古代人们把纺织出来的线、布等织物都称为“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缊”“紃”两个字都表示一种长一些的纺织品。
古人将没有染色的白丝织品叫做“缟”;将染色后的白丝织品简称之为“纨(团)”;将杂色丝绸称为“绮”;将红色丝绸称为“绯”;将黄色丝绸称为“黄”等等。 既然“缊”和“紃”都表示长一点的纺织品,那么它们的五行属性当然就是“火”了。在古人的心目中,所有与“火”有关的事物都属于“火”五行。 不过,我看了《康熙字典》里面关于这两个字的解释,却发现有趣的一幕,原来,这两个五行的“火”字旁居然都换成了“金”!这就令人费解了。为什么这样改呢?
查了一下,《康熙字典》中对“紃”字的解释引用了宋蔡襄撰写的《荔枝谱》中一段话作为注释——“‘紃’,《唐韵》胡谨切《集韵》《韵会》《正韵》胡尽切,并音槿。……其皮日中赤色,夜则青紫,故谓之‘昼锦’。又其皮有纹如织,织者,杼也。古者织纴,今云‘紃’。”看来,“紃”字的五行被改成了“金”,就是因为这句话里提到了“杼”字,而“杼”的五行属于“金”。
同样,在说明“缊”的时候,《康熙字典》中也引用了一段话——
《类篇•巾部》:“『縕』,古作『縕』。……『或作緼〈〉。《字源补》譌。”这里提到的“譌”其实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讹”字。
这段话来自宋代王栐撰写的《燕翼诒谋录》,其中写道——“‘黂’,或作‘縕’,非。……然则‘縕’者,‘黂’之假字耳。”从这段话的前面一部分来看,“縕”字应该还是古代的通用字,但是,因为后边“然则”“縕者”一句认为“縕”是“黂”的假字,显然是把“縕”当成了繁体字。“縕”字的五行也就被改成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