缊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虞淇涵虞淇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中解释“緼”字说,“缊,以絮蔽薪。从火,昷声。”“紃”字条下则记载着“糹,帛也。从糸,紃声。”可见,“紃”“緼”二字在古代写作“糹煴”或“纟煴”。

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字形就会发现有意思了:“缊”字的左边是一个“衣”字,右边上面是“焚”字的上半部分,右边下面是“薪”字的上半部分。而“紃”字的左半边是一个“衣”字头,右半边的结构与“缊”字相同。 “衣”字表示的是用纺织品做成的衣物。古代人们把纺织出来的线、布等织物都称为“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缊”“紃”两个字都表示一种长一些的纺织品。

古人将没有染色的白丝织品叫做“缟”;将染色后的白丝织品简称之为“纨(团)”;将杂色丝绸称为“绮”;将红色丝绸称为“绯”;将黄色丝绸称为“黄”等等。 既然“缊”和“紃”都表示长一点的纺织品,那么它们的五行属性当然就是“火”了。在古人的心目中,所有与“火”有关的事物都属于“火”五行。 不过,我看了《康熙字典》里面关于这两个字的解释,却发现有趣的一幕,原来,这两个五行的“火”字旁居然都换成了“金”!这就令人费解了。为什么这样改呢?

查了一下,《康熙字典》中对“紃”字的解释引用了宋蔡襄撰写的《荔枝谱》中一段话作为注释——“‘紃’,《唐韵》胡谨切《集韵》《韵会》《正韵》胡尽切,并音槿。……其皮日中赤色,夜则青紫,故谓之‘昼锦’。又其皮有纹如织,织者,杼也。古者织纴,今云‘紃’。”看来,“紃”字的五行被改成了“金”,就是因为这句话里提到了“杼”字,而“杼”的五行属于“金”。

同样,在说明“缊”的时候,《康熙字典》中也引用了一段话——

《类篇•巾部》:“『縕』,古作『縕』。……『或作’緼〈〉。《字源补》譌。”这里提到的“譌”其实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讹”字。

这段话来自宋代王栐撰写的《燕翼诒谋录》,其中写道——“‘黂’,或作‘縕’,非。……然则‘縕’者,‘黂’之假字耳。”从这段话的前面一部分来看,“縕”字应该还是古代的通用字,但是,因为后边“然则”“縕者”一句认为“縕”是“黂”的假字,显然是把“縕”当成了繁体字。“縕”字的五行也就被改成了“金”。

朴清扬朴清扬优质答主

行者,道路也,运行也,行为也,规律也。五行之行,即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古人用五行来解释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元素。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这五种元素,在自然界里相互转化,不断地繁育生长着一切物质。而且,它们之间还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于是人们就以这五种元素的相生相克规律,来解释世间万物,构建阴阳五行学说,用来分析和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疾病。

木:甲、乙是木的代表字,凡是带甲、乙或偏旁为木字的人,其五行属性皆为木。

火:“火”字不常用,因此用“午”字或“丁”字为代字。凡是带午、丁或带火字的人,其五行属性皆为火。

土:辰、戌、己是土的代表字,凡是带辰、戌、己或带土字部的人,其五行属性皆为土。

金:金字不常用,用辛、庚字或金字为代字。凡是带辛、庚、或带金属部的人,其五行属性皆为金。

水:水字也不常用,用壬、癸字为代字。凡是带壬、癸字或带水字部的人,其五行属性皆为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