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的上海怎么样?

平志淇平志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作为一个在江南土生土长的80后,小时候经历了江南的诸多变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化、从家庭联产承包到土地征用、从乡镇企业发达说到国企改制,等等。这些变革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那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提出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开放了沿江及沿海地区;1992年又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上海自然动作迅速。 那时我正在上大学,对于改革前和改革后的区别没有真切印象,只是听说工厂里的工人日子越过越红火,住上了带卫生间的楼房、开了小汽车,还有假期可以出门旅游。当然,那时候工资水平也比改革前高很多(虽然后来经齐转型造成了许多下岗人员)。

我记得有部电视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王朔编剧,徐帆、姜文主演,当时很火的。剧中主角说了一句台词,现在回想起来意味深长——“其实美国就是个大农村。”也许上海那时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郊区化”——农民住进新城,农村变郊区,而城市里面则是大量外来的务工者。

那时浦东开发已经轰轰烈烈展开,作为大学生,我们看浦东的发展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以前老有人说上海是“铁公鸡”,一毛不拔,现在终于有了个拔一毛的地方。 当然,上海的“郊区化”并非始于90年代。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承接香港工业转移和解决就业问题,上海就在嘉定、青浦等县建立了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发展产业。但是规模效应要到90年代才显现出来。

我在虹桥开发区附近的一所大学读书,每天上学都能路过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新小区,路边常常停着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建筑机械。我每天看着这个小区逐渐成型,内心颇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因为学校离市区比较远,所以课余时间同学们都喜欢往市区跑,看看新建好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和高耸入云的金茂大厦。说起这两座高楼,还有一个故事。

当初方案征集的时候,有一组设计是把两个塔楼放在外滩,但最后没有被采用。我想,如果当初那组设计方案被采纳会是什么样呢? 那时的上海还通火轮渡,同学们周末乘轮渡到人民路码头下车,徒步走到静安寺公园玩耍。偶尔也有同学从延安西路坐地铁到静安寺买肯德基吃。

唐韵致唐韵致优质答主

小时候在上海,家里房子在静安寺附近,现在那里还是上海比较繁华的地方了。那时候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吧好像 反正就是小县城的那种样子。

学校离得远要坐车,每天上学都要经过黄浦公园,我记得当时我特别高兴因为听说黄浦江里有人鱼,我当时就沿着江边的路一直走边看,还觉得很好看呢嘿嘿嘿~

后来过了好几年再去那边,已经有很多高楼大厦了呢!感觉上海一下子就发展起来了好多啊!!

不过我现在最想念的还是那个地方,那一段记忆是最美好的时光啦~希望那里可以越来越好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