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的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中有对“纱”字的解释:“纱,绡也。从纟、沙声。”段玉裁注:“凡言‘绡’者皆指纱而言。”也就是说,“纱”就是细丝织成的布。这正与古书记载的“纱”的起源相吻合。 据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衣部》记载:“纱,绡也,从衣,肖声。”又引汉·孟轲的话解释为:“纱,幽州出粗布。”而唐玄奘等译的《正法念处经·杂集品》中则云:“(摩竭国)多畜牛,多山芋,多细纱。”可见“纱”在古代是指用丝织成的布料。
至于“缕”和“线”,现代文字学认为都属于“词”的范畴;但在古代的汉语中,却属于不同的字,而且意思也有不同。清人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卷七·小序》中谈到:“缕者,线的别称……然今人唯以线长寸者谓之线,短者谓之缕。”可见“缕”在古代是比“线”粗一些的线。 那么,为什么要把这种用丝织成的粗布称作“纱”呢?这可能与丝的性质有关。《广雅·释草》中讲:“纱,丝也。”郑樵注《通志·草木十二》中也说:“俗言‘丝’者即谓‘纱’。”王应鳞《玉篇·巾部》更直截了当地指出:“纱,细丝。”古人把这种用细丝织成的布命名为“纱”,就如同把棉类的白布命名为“布”一样,是很符合实际用途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常用的“纱”字还有一个读音shā,这个读音的由来也很有趣。清代钱大昕在《恒言录·卷六》中讲到:“纱读如霞,今通作纱。按:《礼记》所谓‘纁裳’”,又说 “《诗》‘絺绤’,毛传俱读如霞,则此音自古已然。” “缁”、“袗”、“亵”这些字现在的读音都相同,但《诗经》中的“袗”字,《论语》中的“缁”字,以及孔子穿的衣服“缁布袍”,古代读音却是不同的。因为这些字上古属侵部,到晋代以后演变为禅韵,再经过演变才成了现在的样子。“绡”、“宵”、“箫”也是一样。
所以,钱大昕在这里提到的“读如霞”其实就是指这些字的古音读法。 而所谓的“今通作纱”,也是指这些字今天的读音与古时相同的意思。正因为如此,“纱”才有了第三个读音shā。 以上只是我个人关于这个问题的一点认识,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