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什么叫气场?
简单说,“气”是古人感知宇宙物质的一种特有方式;而“场”则是现代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量。 “气”最早出现于《庄子》,如《庄子·秋水》云:“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何有力焉。今夫泰山,南峰之高不过云汉,北谷之下,厥薄也只有九仞,若负重重之物,岂不踬哉!”这里的“气”已经具有了某种程度的物理意义——它描述了一种物质的积聚程度或密集度。
到了战国以后,人们对于“气”的感知从哲学领域转入到医学、天文等具体学科之中。在医学方面,古人发现人的体表存在一个虚象,将其命名为“衣冠人”(《灵枢·卫气》)。这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中的“人体生物电”现象,古人发现了这种肉眼看不见但可以用触摸来感知的电磁波的存在,并把它归属于“气”的范畴。
中医还注意到人体表层的气体是有运动的,并有其规律,于是人为地将这些气划分为“营气”“卫气”和“宗气”等,并提出了它们的运行周期(《灵枢·五阅五使》)。尽管这种划分和命名都不是科学的,但却为后世中医学的“经络系统”理论建立了雏形。 古人还注意到,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高下不相召,升降相因故。”这就是说,不同的高度会产生不同的气,山脚之气与山顶之气是不同的。
古人的天文观测也发现,不同的时间会产生不同的气,《礼记·月令》中就有季春“农乃登麦”、仲夏“命民乃耘”、季夏“天子始巡”等记载,其实指的就是不同节气带来的不同天象大气对人间的影响。 古人所说的“气”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凝聚特性的微观物质,它在现代科学中应当相当于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或者说,它是古代人类用于描述微观世界的相对成功的感性概念之一。
而“场”在古代中国属于方术流派,指的是一种通过观察自然界变化预测吉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