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废了吗?
中国足球没废,但青训做了废物。 中国足球水平低下不是几年或几十年养成的,而是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积累的。近代以来,中国的足球运动是在外国人和华侨的努力下开展起来的。 外国人来华传教的同时也在传播西方的体育和足球,最早记录的西方式足球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外来人足球比赛。1895年,中英足球比赛在天津举行。
1904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与北京教会学校的学生组成“法比队”,在上海与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和圣约翰大学的球员进行足球友谊赛。此后数十年间,教会学校一直是西方足球文化在中国的重要传播媒介。许多具有欧洲和中东血统的华人后代成为第一批接受现代足球训练的中国球员。他们大多数加入了外国人的俱乐部,参加沪上和广州的联赛,如李惠堂、张宏根、容志行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和中国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大量华裔或带有华裔血统的足球运动员开始活跃于中国足坛。这些外籍球员多数来自菲律宾或马来西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徐根宝、马季、冯志明、黄博文、孙祥、杜震宇等人。 进入21世纪后,中国足协开始重视青少年培养体系的建设。2003年在青岛建立了全国首个职业足球俱乐部青年队——青岛黄海职业足球俱乐部U17队。随后各地纷纷组建自己的青训体系,但投入有限、水平较低且缺乏专业的人才选拔机制,导致青训体系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而部分有条件从事青训工作的机构和个人,因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指导,也未能培养出优秀的青少年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