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好吗?

牛耿诺牛耿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创建于1931年10月,初称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教学、医疗、科研、管理及工作作风的医科大学。学校先后易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医学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卫生学校、中国医科大学,1947年3月复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64年至1983年1月,学校命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分校;1983年3月复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83年3月至1987年9月,与北京第二医学院(北京铁路医学院)合署办学,期间校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87年9月再次复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分校;1987年12月再次改名为中国医科大学。70年的创业发展使中国医科大学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和特殊历史地位的学校,培养出丁秀兰、侯世祥、杨本初、张孝骞、吴咸中、朱宪彝、沈其震、姜守岐、杨逢淮、童第德、张沅昌、陈春霖、黄家驷、吴蔚然、林巧稚、萧龙友、崔占元、董哲人、王家鹏、谢志光、吴瑞萍、宋鸿钊、徐光勋、王世宣等著名医学家、教育家和为我国革命事业献身的黄振刚将军及其他12名将军医。现有中科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5名。

中国医科大学是卫生部直属的一所以医学为主,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多学科发展的高等学校,是教育部“211工程”院校。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三临床学院、第四临床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8个学院。建有国际肿瘤转移研究中心、国际心脏研究中心、心脏移植研究培训中心、器官移植研究所、免疫学研究室、生物信号转导研究室、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心血管病研究室等9个国际合作、国家、省直研究机构。现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分别是内科学(心血管病)、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流行病学;1998年全国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普通遗传学实验室和病理学实验室均列为省属高校一类实验室。设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48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11个一级学科、62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以及临床医学博士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2000年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全国重点学科。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833人。2001年通过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审,我校成为全国首批具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的临床学科。现有23个临床学科、3个基础学科、8个科学学位博士点和相应专业的学科为全国考试单位。2001年全国硕士生考试中报考生源2989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考试报考生源达255人。学校与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台地区214所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

中国医科大学的学士学位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合格评估(优秀),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得到教育部及学位委员会的认可。研究生指导教师学术造诣较深,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成绩显著,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在理论、技术及人才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近年来,我校导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951篇,出版专著、教材180部。导师还承担、完成了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项目1346项,有652项获奖,其中国家级奖励32项。同时,导师承担了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课题34项和教育部骨干教师奖励基金和跟踪工程基金项目103项。研究生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基本上是课题研究的一部分。“八五”期间,研究生在导师及有关教师的带领下,以科研为主完成学位论文119项,其中34篇论文被评为博士、硕士学位优秀论文,并获得嘉奖。

中国医科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严格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本着实事求是,质量第一,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在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和研究生的管理等方面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工作。学校非常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校党政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制度和措施。1994年学校在认真总结我校16年以来学位建设、研究生教育及导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发了《中国医科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条例》及10项研究生教育的实施管理办法,使我校的研究生教育逐步趋向于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1997年以来,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按照“基础在总论,重点在临床,培养为科研,突出实际能力”的培养思路,加强导师和教研室在研究生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不断探索如何使研究生培养、使用和管理与学校、医院的科技体制改革及运行机制相衔接,探索研究生培养新途径。1998年成立了研究生教学部,制定了培养计划,并逐步实现研究生课程的集中授课,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紧凑,提高了研究生培养的效率和质量。近五年来,学校通过研究生招生、教育教学管理及学位授予的各个环节的严格要求,不断提高我校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及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及临床能力答辩通过率始终保持在100%,并有多名研究生先后出访日本、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瑞典、奥地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