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怎么算时辰?
五行的推算,一般以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单位。 天干和地支是古代用来记录时间的文字符号。 干支纪法是我国历法的特有方法,它沿用至今。 这种方法把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一月分为三个节气,一个节气为十五天。 干支纪年法就是以六十甲子轮流记年,每年一个周期循环往复;干支计时就是把一昼夜平均分成二十四份的时间计法,每小时为两个时辰,分别被称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八个字。
每个时辰均为现在的一个小时。从深夜23点至一点为子时,1点至3点为丑时,3点至5点为寅时,余此类推,亥时是晚上9点到11点之间。 这八个时辰也正好与二十八宿相对应(即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所以古人根据每天的太阳升起方向的不同而判断出每日的时辰,也就是一天中的不同时刻。 现在我们知道,在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还要自转一周,所以地球上的任何地点每天太阳升起的方向都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子、午(又作‘左’或‘右’)”概念与现代有区别了。 “子午”是指南北方向,而不指早晨或中午了。
另外,现在的“东、西”方位概念也与古代不同了。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判定“东西”方位的呢? 其实这也很简单:当太阳升起时,面对太阳,左手就是东,右手就是西;背对太阳,前面是南,后面就是北.如此而已。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古人的计时方法,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了: 在古人看来,一日之中太阳由东至西移动,所以白天的时间就由短到长,这样就把白天的某个时段称为某“子”时了。 而夜晚则相反,黑夜由长到短,所以也把夜晚某个时间段称为某“子”时了.例如:23-1点为“子时”,23点前为“夜半”,1点后即为“晨”了;“鸡鸣”指的是凌晨1-3点了等等…… 如果我们将这种理论运用到古书中的“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中去思考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了。这是因为甲、乙、丙、丁这四个字都是从右向左看的顺序排列的,而其他的组合方式则是从左向右看来的次序排列的。 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古人是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特点来推算每一个时辰所在的具体位置的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善于动脑筋、多思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