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属五行属什么意思?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哲学概念,也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在原始宗教中,五方配五行,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央土;五时配五行,春木、夏火、季夏土(主气)、秋金、冬水;五气配五行,风、热、温、燥、湿;五音配五行,角、羽、商、宫、徵;五脏配五行,心、肺、肝、肾、脾;五味配五行,酸、苦、辛、咸、甘……这些只是五行关系中的冰山一角。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晋士匄(gài)如齐逆女。公子鉏曰:“吾闻之:君子不远祀而旱不祭社。夫社,土地也。君不祭,则民无所依。民无所依,将何所托乎?”子产曰:“吾闻之:‘生而无养,葬而无祀,君子不入其宗门’。”公曰:“姑舍此而疾可乎?”对曰:“礼不可以不次。”居期而疾愈。 这里提到了一个祭祀的规矩叫“不祀疾”,意思是生病的时候不能去祭祀祖先。为什么?因为古人认为身体有病是体内五行的失调所致——这个观点到今天仍然有人在坚持:比如清代的医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就认为病由“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所化,其中“风为阳邪,其性疏泄”,所以“病初得日,必身有微热者,风伤营分,营阴不得外达故也”。 所以,在古人心目中,治病就是要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而“五行生克制化”是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因此,当疾病出现之后,就应该调整自己与周围自然界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是“五行相属”呢?就是调整自己的行动,来使自己和所处的环境保持一致。
具体而言,五行对应人体的五脏,五脏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季节和方位,所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动模式,就可以达到治疗和养生的目的了。 这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