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属于什么五行?
从甲骨文到篆书,“易”字有如下形体变化过程(见下图) 从上面图片可以看出,《说文》中的解释是很有道理的: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所谓“彖”就是“断”的意思——切断之象即是“爻”之象(即上下两个部分); 所谓“彖辞”也就是对爻辞加以判断的话头,以使人们容易理解其含义而已。
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易”的本义为“变易”、“交易”——这是就“易”之动作而说的,与空间关系无关。 而“简易”与“变易”相对,是说事物变化的结果是简易的,而不是复杂的;因此,这里只是指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并无动词“动”的含义在内了。 关于《周易》的来源,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易经》是由卜筮之辞汇编而成的;另一种则认为是周人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编定的。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后者这种说法。
一是因为,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大量的占卜记录; 二是因为,如果《周易》真像传说的那样成书于西周时期,那么它必定反映的是当时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状况[1];但据《老子》所言,那时的政治环境还是比较残酷的,这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的思想大相径庭啊! 三是中国古代史官记事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如夏代的《夏小正》和殷商的《尚书·盘庚篇》等,都记载了相当详尽的时事。 周人的史官们把这些历史资料搜集起来之后,又按照一定的逻辑框架重新进行了编排、归纳,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部奇书。 关于这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做过详细的论证,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我的文章: 所以我认为,《周易》的产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由周人的史官们把以前的卜筮记录汇集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材料库;其次,由于这些材料来自不同的年代,因此具有不同的时间跨度,其中有一部分还反映了社会的变革信息,所以被他们选出来作为“彖辞”附在卦下,以便让人更好地掌握其中的奥妙。这样一来,一部崭新的著作就这样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