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货几几年开始的?
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证监会”;两年后,即1990年底,上海有色金属交易所和天津商业交易所试点开业,从此诞生了两大期货交易所。
这里要稍微讲一下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改革开放前,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完全由政府控制的,所有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都隶属于财政部或者中国人民银行,被称为统管型金融体制(见《货币金融学》)。这种体制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政府本身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参与市场运作,必然会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
1978年开始的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首先放开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允许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原则进行信贷配给,这就是四大国有银行的起源。然而,这一项改革并没有触及到整个金融体系的体制。1992年之后,以股份制改造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为标志,金融企业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
但是,期货市场始终是在行政主导下发展起来的。 1990年年底,上海和天津的两家期货交易所的试点开业,当时是由国家经贸委主管的。后来发展到三家,武汉期货交易所创建于1994年。
到了90年代中后期,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对外贸易,又成立了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属于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后来的发展大家就熟悉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国资办的撤销,国资委接管了央企的股权,成为了中国最有权力的部门之一。
顺便说一下,我所在的研究所,就是由中国证券报、中国期货业协会、国资委共同发起设立的。 说到这个所,有必要介绍我的老东家,那就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咨询公司——中信里昂(CICC-CLSA)。这家机构现在隶属于中信证券,是中国最大的券商之一。当时,中信里昂负责的是境外融资和境外上市,而刚刚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主要负责的还是境内融资,两者各有所重,互不干涉。
中国期货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试点到规范发展,逐步建立起品种体系较为完整的交易规则、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体系。
中国期货业协会于2000年12月29日在北京正式成立。2002年底从事股指期货交易研发的期货投资咨询公司开始出现,2005年从事股指期货交易研究的金融学博士开始从券商跳槽到期货公司,2006年从事股指期货相关业务的交易员大量向期货公司期货投资咨询部门集中,2007年交易员与研究分析师正式合二为一进行融合,2008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始进入实质运行阶段,期指交易的IT技术系统开始陆续投入运行,期指的人才也逐步到位。
中国期货业协会是全国期货业的行业自律性组织,负责组织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2006年9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对期货从业人员的范围做出了明确界定,其中包括:期货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期货交易所的非期货公司会员中从事期货交易的人员和期货交易所正式员工;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机构、期货投资咨询机构、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的机构中从事期货业务的人员;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人员。管理办法施行前已经取得核准函或者资格证书的人员,自动获取期货从业资格。
2015年05月07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在北京正式签署中国国债期货上市交易许可协议,这将为中国期货市场引进第一个外资参与的业务品种。同时,中金所计划在2015年下半年开展国债期货国际化项目。
2015年05月13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发布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及相关业务规则,这标志着中国市场距离5年期国债期货的上市交易又迈出重要一步。
2020年6月1日,商品期货、期权国际化品种增加至7个,在期货市场品种供给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期货市场规则优化改革也在持续开展。
2020年6月17日晚9时,INE原油期货上市两周年,INE原油期货已连续两年蝉联全球成交量最大的原油期货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