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路向何方?
转型不是目的,盈利才是! 升级也不是目的,活下去,活得更好才是一种追求! 对于大多数的台资企业来说,特别是那些台商在大陆投资兴办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的转型和升级无非是从“制造”到“智造”、从“产品”到“服务”,或者说是从OEM到ODM/OBM的过程而已。
以宏仁集团为例,去年开始他们就在广东的工厂陆续停产,其原因为何?该集团总裁赵宁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说:“我们的产能已经没有市场了……我们要转型,要做高品质的产品……” 其实,所谓的“没有产能”不过是该集团为转型而寻找的借口罢了——其实,只要他们想转,什么理由都能找到。
纵观宏仁集团的发展史,它不过是从台湾的“玻璃纤维布”产业转到大陆的“玻璃纤维制品”生产再转到“光电新材料”产业的转变,只不过这种转变得益于国家鼓励台商项目转型和升级的政策支持才得以实现。 而这种借助政策之力实现“顺势而为”的转型是不是一种主动选择呢? 我觉得未必,更像是被动的“求转型”,否则为什么台湾本身并不发达的光电子产业会在当时被作为重点引进呢?
我猜测像宏仁这样的台资企业很多都处在“为了转型而转型”的状态中,他们往往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满足而忽视了对企业长期发展的思考,在转型的路上很容易迷失方向。 相比台资企业的转型之难,大陆的企业则非常容易,因为他们不需要考虑“根”的问题(所谓“回归大陆”不过是把生产线搬回国内而已),可以心无旁骛地寻求创新发展。 在我看来,台资企业的转型之路应该是要摆脱“为转型而转型”的被动局面,寻求有创新力的突破;而不是简单地从一个“低端制造”转向另一个“低端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