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稳定吗?
1、北银的历史上,有一张神奇的报表 在我国金融改革40年的历史中,有很多值得记录的瞬间。其中就有一年,叫做1996年——那也是北京银行的前身,北京城市信用社的诞生之年。 当年央行给城市信用社的定位是“为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提供服务”。因为“集体所有制”的身份,这些金融机构被排斥在正式的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不得从事贷款业务(当时只有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才有贷款资格)。
所以,从成立之初,它们的主营业务就是吸收社会资金,以投资的方式进入企业,实现资本的收益。在当年的经济环境中,这种收益是相当可观的。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各类市场要素的价格开始迅速上升,尤其是土地和人口这两个最宝贵的要素,价格上涨迅猛。于是,很多工厂通过融资将土地和厂房抵押出去,获取的资金用来扩张再生产。
对于城市信用社而言,这一下子打开了他们的“钱”路,贷款业务得以开展起来。而一旦放出了第一笔贷款,后续的流程就开始自动运行了——收不回来的贷款会不断地增加,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会因此变得难看。到1998年的时候,这家名为北京的银行,已经90%以上的资产都集中在不良资产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垃圾银行”。
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在这家银行的账目下面,还隐藏着另一张会计报表 ——这就是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初衷。在当时的环境下,利用外部监管缺乏的情况下,实施内部控制几乎是银行唯一可以采取的措施。
幸运的是,北京城市信用社的领导班子具有极高的风险控制意识。他们在银行经营出现重大风险暴露的时刻,及时地采取各种措施,严格约束员工的行为,防止风险扩散;同时大力开拓其他业务,挖掘利润增长点,确保银行能够顶住巨大的压力,最终迈过风险的阴霾,迎来胜利的曙光。
2、北银的今日,有坚定的意志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一家银行是否有能力处理好不良贷款的风险,与员工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银行的风险意识足够强烈,且能对涉及风险的各个环节都设置相应的监督机制,那么即使出现了不良贷款,也可以通过内部的流程来有效控制其风险。反之,如果出现不良贷款,往往意味着银行的内控机制存在严重的缺陷。
回顾北京银行的成长史,我们有理由相信北银拥有处理风险的坚强意志。作为一家地方性法人银行,它的成立之初就肩负着服务当地企业的使命。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也经历了诸多坎坷,但却始终扎根于首都的经济建设。
到2015年的时候,北京银行已成长为一家资本规模超千亿元的大银行,营业网点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实现了从地方银行到全国性大行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