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中心在哪里?
“新中心”这三个字很微妙,它意味着“旧中心”的淘汰和“新中心”的诞生与崛起,因此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矛盾乃至危机。 成都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次作为地区中心的机会,但都不是很好。明末清初时,四川的省会还在现今的成都北边大约70公里的灌县(今都江堰市),而位于川西北走廊上的松潘、平武等地却成为了重要的军事重镇;到清代中晚期,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成都再次成为了“首都”般的存在——贵州的官府甚至都迁到了成都。只不过,当时的成都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省内其他地区的控制,它的“首都”地位仅仅是一种名义上的象征罢了。
1935年,四川军阀刘湘在抗日战争前夕将省会从成都搬往了重庆,从而让出了成都平原最肥沃的土地给日军轰炸机的靶子。然而,当日本空军开始轰炸成都时,这座城市除了东郊的一些工厂遭到严重破坏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座重要建筑被炸毁,所以这反而使得成都的“新中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直到抗战胜利后,成都才重新成为四川省的省会。
现在,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成都又一次遇到了自己作为“新中心”的问题,只不过这一次是“北上”还是“南下”的问题。 个人认为:成都是一个有很好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又很好地融入了大都市现代化生活的城市。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这种平衡点的寻找离不开“规划”二字——“规划的成都”才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那个“天府之国”。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的成都市政府就编制了《成都市总体规划》,这个规划确定了以“二环路”为中心,“二山一水八岭”为自然底色的成都城市建设格局;60年代后期,《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确定了成都“东进”的战略,并从那时开始了“三环路”的建设。改革开放之后,成都再一次进行了修编,提出了“南贵”“西优”“北改”“东进”等战略,并先后建起了“三环路”“四环路”,同时还展开了对于武侯祠大街、人民南路、人民路、人民北路等街道的改造。 从“二环路”到“四环路”,从“三环路”到各大主干道的改造,从火车南站、站西路到北站改建,成都一次次地调整了城市发展的结构,优化着城市的功能分区,并且使“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共同组成了现代化的成都都市圈。
所以,我坚信,未来的成都一定是一个“两环二十四条纵线”的网格体系下的中心城市。 “两环”指二环、四环快速路;“二十四条纵线”是指南北向的和东西向的十二条主干道。 这是城市规划中的“板块理论”,也是“多中心、分散型”城市结构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