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与国庆有关?
“国庆”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当时门阀大族邓攸(邓禹的孙子)为躲避战乱,从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向南迁徙,来到襄阳之后作了一首名为《国庆》的诗: 东风应节起,吹动百花枝。 日照千山绿,霜经万木赤。 日出东方曙,夜临西方黑。 节至中秋满,时逢重阳多。 冬来雪纷纷,春来草萋萋。 夏云多奇峰,秋水净远空。 冬去春来转,寒来暑往驱。 日复一日迁,月又一月过。 年年自相似,岁岁人不同。 我住北邙山,荒丘何累累。 生有居处灭无坟。 东望故乡路,回车迟晚晖。 哀吟谁听得,忧愤自己知。 贤者隐其名,奸臣谓吾私。 功成名遂退,身死不奈何。 惟留清明魄,长伴日月星。 愿言登彼岸,弃此苦海中。 这首诗通篇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深远,情真意切。
其中“日出东方曙,夜临西方黑。节至中秋满,时逢重阳多”四句诗用自然现象和传统节日来暗示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沧桑;“冬去春来转,寒来暑往驰”四句则直接描写了时光的变化,物候的交替;“年年自相似,岁岁人不同”二句又从宏观的角度突出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全诗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感情丰沛,寓意深刻,堪称咏物抒怀的佳品。
至于“国庆”二字,在唐代之前并不表示特定的节日或者纪念日,而是一个表示时间概念的词汇。唐人元稹有一首秋日感怀的诗,中间四句“早凉秋气清,庭树金微风。露沾尘雾少,萤度暗广空。水精劳夜永,缟练愁晨兴。前辉渐移轮,后影将随筒。高蟾必先映,孤隼未觉凶。晓角悲残月,余霞照暮虹。烟波江上客,诗酒梦中翁。”就用了“国庆节”这个词汇。不过这里所谓的“国庆节”指的是秋季第三天,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因为这一天恰好是一个周日,所以也可以称为“双休日”。
到了宋代,“国庆节”开始和现代意义上的节假日逐渐靠拢。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九月甲午,由于“前番休息三日后,军马奔窜,敌兵复出”,朝廷决定提前开始冬季休战,“国庆”即改为十月一日,此后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