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指什么生肖?

欧阳雅珍欧阳雅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子鼠 《礼记·檀弓下》“行步有节”,注:“步行安徐也。”又《王制》“行步张仪”,注:“行步,疾走也。”“行止”、“行踪”等词中有许多含“行”的字,都是指步行。 丑牛 “行远自迩”的“行”就是走之意。“行劳不倦”(《尚书·周书·大诰》),是说走而不疲倦。《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受命于辛,造我金门。”毛传:“辛,辛甲,太史令。”汉儒郑玄笺:“辛甲,司徒,太史之姓。”晋代学者郭璞注:“言纣时太师辛甲出走至周。”可见从殷商到周初几乎二百年间,辛甲这个姓氏的人一直在周王朝供职,当官从政。这就是成语“身居要职”的古义——“身在辛位(即‘辛甲’)”。此字还常作动词用,如《庄子·秋水》“相马失勒,若丧手足。”

寅虎 “行人于此”的“行”也是走路的意思。《老子》第二十七章中有句话颇含哲理:“善行无辙迹。”这是说,善于行驶的车子没有车辙印。其实这道理用在人生上也一样——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极其端正谨慎,那么他的身上就不会留下任何污点。

卯兔 《诗经·周颂·良耜》“其植维何,禾麻菽麦。”朱熹集传:“其耕欲深,其播欲阔,其耘欲密,其刈欲厚。”这些具体的农业操作方法用到人生中,就形成了“行事周密”、“言行一致”之类的成语。“举棋不定”、“步步为营”中的“行”也是走路的意思。

辰龙 《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知力行,终朝可识仁也。”这里的两个“行”都指美德或德行。后世常用的“品行”、“行动”等词中的“行”也多指道德。

巳蛇 《周易·乾》:“上九,亢龙有悔。”高亨注:“亢,盛。有,语助词。”这句话的意思是“高傲的龙有懊悔的时候”。后以此句“亢龙有悔”比喻凡事不可太过分的哲思。这一哲理在《论语·季氏》中有更好的表达:“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对冉有和季路讲了一番大道理,最后以这句“慎独自重”作结。

午马 《礼记·檀弓下》:“吾离群而索居……往者,吾弗及。”郑玄注:“索居,独宿也。”孔颖达疏:“言我行役往来之时,唯我独自居住。”这句是说,我一个人出行时,不住在别人家中,而是宿在野外。这看似非常孤傲,但是古人认为这种独来独往的风格正是君子应有的。所以“我行我素”才成了褒义词。

未羊 《礼记·檀弓下》还有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羊的生活习性:“其亡也,越漠。”郑玄注:“越,渡也。”意思是说羊死了之后,被放在野地边缘,任其被乌鸦啄食尸身。古人在祭祀祖先的时候,把煮熟的羊肉放在祖庙门口,任凭乌鸦啄食。他们认为乌鸦是神灵的使者。

申猴 “循绳墨而不迷”的“行”就是走路的意思。这句话出自《荀子·修身》,原意是指做人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和法度,不能胡来,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酉鸡 《礼记·檀弓下》提到一种丧葬礼仪:“天子杀则执而哀酒。”就是说天子和诸侯死后,尸体被装在棺材里并在一旁摆上酒杯。死者生前所喜爱的音乐也要在旁响起。后人根据这句记载发明了一种仪式:在墓前放上一只刻着死者的灵牌,旁边点上蜡烛,并奏乐鸣棺。这仪式至今仍在盛行。

戌狗 “狗尾续貂”的“行”是穿的意思。这个典故出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缀学之士,无教而善;曳裾之高士,非贤而能。”李善注:“《晋书·荀勖传》云:‘帝以其世仕中原,文武双全,命勖领太子少傅,兼中书令。’是西晋时有兼领二职者也。”后来唐代诗人李贺写了首名为《谢新恩》的诗,其中两句“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就化用了这个故事,以“金雀钗”喻指妇女的首饰,以“红粉面”暗指妇女的艳容。

亥猪 “行远自迩”的“行”——这里指行走——和“循序渐进”的“进”意思相近,都是形容一步步地接近目标。

方海涛方海涛优质答主

我认为是牛! 牛,耕牛也。《说文》云:“耕,田也”,也就是说牛的职责就是耕地。 古代中国大部分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国家都实行过耕作制度,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需求,更是政治的需要——保证农业的收成,让国家有足够的粮食供给来稳定社会,这是国家统治的基础之一。 所以从字面来看,黄牛、青牛都是从事农耕的动物;而马、羊等不是主要用来耕地或种植的动物。所以排除掉它们。(其实还有虎、狼等猛兽,但我觉得老虎是百兽之王,应该不会做农活吧……) 从动物习性来看的话,猪也是不适合耕地,因为猪的嗅觉很差,不老实听话。而鸡、鸭则是家禽,不能用于耕种。 这样看来就剩下牛了~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评论区一起讨论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