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怎么带动经济增长?
投资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这里讨论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指的就是后者的意思. 个人投资会改变两个参数:一是收入Y,二是支出X。
首先,Y的变动取决于M和r的数值大小,其中M是货币供应量,r是真实无风险利率;其次,X=C+I+G,这里C是消费者支出,I是企业投资,G是政府购买。
1,当M>r时,意味着流动性泛滥,此时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部门都会增加消费和资产持有,结果导致需求扩张,经济增曾加;反之,亦然。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的最优状态是均衡的,既不存在需求缺口,也不存在供给缺口。实际上,凯恩斯当时认为宏观经济总是处于有效状态,不需要宏观调控。他的理论被后世称为“后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凯恩斯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的分歧在于对流动性的看法。凯恩斯认为流动性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应该紧缩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而后凯恩斯主义则认为流动性不够会造成通缩,应实行宽松的政策(凯恩斯主张财政政策和汇率调整,而非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2,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总需求有不同影响。前者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社会总需求,后者是通过税收减少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少消费,使得总需求下降。但二者都通过改变政府支出总额来影响总需求。如果政府预算平衡,即税收等于政府支出,总需求的大小取决于政府支出的规模。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的,因此他并不反对市场机制的作用,只是认为传统意义上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需要一种“新的指导思想”才能发挥作用。这种“新指导思想”就是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张扩大政府支出,尤其是公共工程的投入,以此来刺激经济。但他同时认为,市场机制并没有失效,因此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并不是万能的。 后来人们发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并非如凯恩斯所声称的那样有效,在现实的经济中往往失灵。70年代美国、日本和欧盟经济的滞涨就是明证。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为何失效?凯恩斯自己早已意识到,凯恩斯主义所谓的“有效市场”其实是存在缺陷的,凯恩斯所谓的市场失灵实际上是指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交易效率的问题,市场机制并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70年代的滞涨之后,凯恩斯主义一度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