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通关法如何操作?
五运,是指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又称“岁运”; 六气,指厥阴风木、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和厥阴寒水,又称“节气”; 干支纪元,每年都分六个节气,每节气七个周期,每个周期三天。 子午流注,以十二经脉对应十二时辰,每条经脉又分五个时段,每个时段也是一个周期(3x5=15天),一天之中又分为12个时段。 所谓“天时”,实际上是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元的合称,也就是古人把一年中所发生的天气变化、物候变化以及相应的疾病发生情况用文字记录下来。
有了这些记录,后人就可以通过每年的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干支纪年的轮回来推知过去的气候和物候并进而推测疾病的病因,这就是中医理论中的“因时制宜”,即根据时间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治疗原则。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理。 自然界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的变化,也有惊蛰、清明、谷雨、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霜降、立冬、大雪、小寒的阴阳消长。
人类生活在自然之中,人体的机能随时都在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谓“天人相应”,用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指导人类的养生防病是中医的重要特点之一。 春季属木,万物始于萌芽,肝气旺盛而生发。
立夏之后,气温升高,植物生长迅猛,属于火,此时心气最盛。 立秋之后,草木结果,阳极转阴,阴气渐盛。所以秋分之时,阴阳各半,人体也处于平衡的状态。
霜降过后,阴阳衰减,阳气不如春夏,阴气却渐渐旺盛起来,因此冬天草木凋零,人体也需要储存营养物质,为来年生发做准备。 在自然界中,阴阳是永远处在相生相克、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没有绝对的热天和冷天,也没有绝对的干燥与湿润。
但是,在特定的时期,自然界会出现偏阳偏阴的情况,比如夏天雨热同时出现,冬天寒风刺骨,春天阴雨绵绵,秋天干燥多风。 这种失衡的状态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诱发一些健康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节阴阳的平衡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调阴阳其实主要指的是调脏腑之气,因为五脏主化生六腑主受纳,所以调整阴阳其实就是调整各个脏腑的功能。 在饮食上,我们要多吃清淡食物,少吃肥甘厚味,因为肥甘厚味容易滞气,吃多了会伤脾胃,滋生痰湿。
在起居上,我们应早睡早起,夜卧早起,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以免损伤身体。 在精神上,我们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起伏过大,以防损伤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