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房子还能涨多少年?
这个事儿其实跟上海没关系,甚至跟中国都没什么关系,而是一个经济学上的全球性问题——人口流入大城市带来住房需求的同时,也会引起房价上涨。 先来看看我国近10年来城镇人均住宅面积的增加情况(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数据上看,2009年到2018年间,我国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拥有的房屋建筑面积从30.8平方米增长到了36.6平方米,增长了15%左右;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也达到了47.3平米,比十年前增加了17.4平米,增长了60%。
这些数字看起来非常喜人,代表着我们住房条件的大幅提升,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没有人提及,那就是这些数据的来源是“住户调研”所得,也就是调研对象是“房改”后已经拥有房产的人群。因此这组数字并不能反应中国人没有房群体的需求,而这一点互联网地产大佬们是最清楚的。
以安居客为例,其官网首页就有个弹出的窗口,提示用户登录后才能看到具体的房源信息,而且登录后看到的房源也是按照区域、价格和户型等进行分类的,显然已经将那些没有购房资格或资金预算不足的人群排除在外了。 所以上面这组数据其实是掩盖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住房供需平衡被极度破坏的事实,即大量的无房人群和城市新移民的存在,他们巨大的住房需求和有限的购房能力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和有房一族不断抬升房价和房租,并从中获利。 事实上,在一线城市和多数二线城市,新移民群体的住房困难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就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住建委公布的统计数据,每年北京的流动人口都在100万左右,其中81%以上都是有产权住房需求的,而这些人群大多集中在环京地区或者天津。(见附图)
来自北京住建委的统计显示,2018年北京各类人员流入量最高的区分别是通州区、丰台区和大兴区,而这几个区都是距离首都机场最为方便的。
2018年北京各类人员流出量最高的区则是朝阳区、海淀区、西城区和东城区,这也与北京“一圈四环”的规划相符。在这些城区里,既承担着首都功能又享受着首都繁华的中心城区,像东城区和西城区自然是不缺房的,但这里的房价也是全京最高。
作为全国经济的引擎和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情况可能更糟。 首先,上海的房价基数本来就非常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至2018年这十年间,上海市的商品房均价由每平米27194元涨到51259元,增长了83%。而这个涨幅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大多数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
高企的房价和严格的调控措施并没有让上 海的新房价出现大幅下跌,反而使得大量的外地人因为买不起新房转而购买二手房。据我了解,在北京一些地段比较好的二手房小区,比如西城的重点学校周边,很多房主原本只是试探性调价三五十万元,但因为成交十分活跃,如今已经上调一倍以上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