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补五行最好?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一种体现,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医学领域里,中医理论中就有“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思想。 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部分,广泛存在于中医的各个学科之中。在中药学中,有“药物四气五味”的说法;在针灸学中,有“五脏对应五色”“十二经脉对应四时”的理论;在方剂学中,有“君臣佐使”“五行生化”的说法;甚至在病案记载中也常有“某症属木,宜用酸收”或“某症属金,宜用辛散”等记录。
那么,这些内容都是基于一个怎样的理论呢?这个理论是否正确呢?今天我们在这里给大家详细讲述。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它们是我们世间万物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石之一。 古人将这五种物质根据性质属性加以分类并命名为:金、木、水、火、土。 如树木属于木,石头属于土,火焰属于火,雨露之水等等自然现象都属于水的范畴。当然,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五行并不是古代那种单纯用水、火、木、金、土来表示了,而是把现代科学中一些抽象的、具体的、宏观的、微观的物质和现象都归入到五行的范畴。
但不管如何,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总称。 那么,什么是生?什么是克?这是认识五行最重要的事情。 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现象,而克则意味着衰败和消灭。
根据以上我们对五行定义的理解,就可以知道生的含义了。五行之中的任何一行都具有着生和克的特性,只不过其特性表现的有弱有强而已。 我们就能理解中医理论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忧恐伤肾,怒伤肝”之类的话了。因为在临床上确实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情绪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他的健康状况乃至寿命。
同样,我们也能理解“悲则可令喜”的道理了——因为人们在极度悲伤后忽然转为大喜的情形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此时人体机能显然得到了一次极好的“扭转”,体内的阴阳气血出现了新的平衡。 所以,中医学里非常重视人的精神状态,认为快乐、忧伤、惊恐、悲愤、痴傻等精神因素会影响人体功能的发挥甚至造成机体损伤。 而这种精神性因素最后都会归结到五行上来解释 ——喜伤心,怒伤肝,悲哀忧伤肺…… 既然知道了五行生克的意义,就可以利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了。
比如,现在人们由于工作的压力过大经常熬夜导致的阴虚火旺,就可以从五行生化的角度来进行调养了。具体方法可以参照文章末尾。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