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以什么为主?
中国寿险市场以人均保费165美元位列世界第三,但寿险保单的覆盖率很低 (只有4%的人口拥有寿险) 。2012年,中国新增寿险保单5.28亿份,同比增长30%。其中,个人业务新单保费收入752亿元,同比增长9%;团体业务新单保费收入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来源:《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个人业务主要指个人寿险、个人年金和健康险,团体业务主要指团体寿险和企业年金。目前,国内寿险公司经营的个人业务主要是以人寿保险为主的各类传统人身保险产品,包括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等。根据投资方向的不同将寿险分成保障型寿险和投资型寿险。
目前国内寿险市场主要以保障型寿险为主,投资型寿险发展相对缓慢,这与国外恰恰相反,国外主要是投资型寿险占主导地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存在的,既有文化观念的影响也有政策因素的作用还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等等。 但近几年,随着国民财富的不断累积,对于风险保障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寿险市场逐渐由保障型寿险向投资型寿险转变。
平安去年推出的鑫祥理财产品,新华推出的尊享系列等等都是保险公司在理财市场上的一种探索。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内,行业会不断推出各种创新型的保险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目前,中国保险市场发展不成熟,人身险占据主导地位,占总保费规模的近70%。而在人身险中,相对储蓄收益而言,保障功能更突出的健康险、意外险发展严重不足。保险的保障程度还有很大缺失。与此同时,中国保险产品价格相对较高。
“保险”这个词,中国人并不陌生,寿险、养老、保险杠、医疗保险……中国人生活中并不缺少“保”,但真正意义上的“险”还很缺乏。长期以来,储蓄替代需求是推动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寿险实质上作为一种储蓄替代品受到人们的喜爱。有专家表示,应正确把握“保险”一词在中国的特殊含义。在中文语境下,保险与保(存)证、担保、保证含义相近。
保险的应有之义在中国并未得到很好体现。中国人更希望保险成为确定支付和收回的项目,而排斥“保险”合同中对“不确定”的承保及赔付。
专家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模式调整期,风险发生率比较高,这也是中国发展保险业的根本需求之所在。人们更加迫切地需要一种风险转移(分担)和补偿机制来帮助个人规避风险。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力发展保险业,加强国民风险管理教育,对国家和个人而言,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