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债权有多少?
根据201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36%;累计处置不良贷款2.14万亿元(包括以抵债方式处置的1.46亿元)。 由于历史原因,银行的不良率数据存在一定扭曲,考虑到当前部分企业处于破产边缘,银行贷款形成坏账的可能性大增,银行业潜在的不良资产规模应该远远大于2.75万亿。
2009年和2010年,财政部分别将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15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其中用于弥补不良资产的损失共计650亿美元。也就是说,现在的国有商业银行至少应计提1.35万亿的坏账准备金,但实际计提数额可能远小于这个数。
如果考虑到非银金融机构的坏账问题,整个社会的债权回收情况可能更加糟糕。 根据央行的统计,截至2018年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19.55万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为294.51万亿元。 如果按照10%的信贷不良率计算,国内银行的信贷不良资产总额约为29.45万亿元,这还不包括非银金融机构的信贷不良资产情况。 若按10%的利率计息,每年的利息收入约为2.95万亿元。如果考虑通胀等因素,这些信贷损失早已超过了实际金额。
中国拥有世界各国的大量债权,这些债权的规模是多少呢?有各种不同的估算,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估算,中国的债权共计3.6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政府的债权。2015年春季,中国国家审计署发布报告称,由政府举债形成的各级政府债务是16万亿元左右,相当于中国GDP的28%。这一数字与上述3.6万亿美元的债权规模相差较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这是因为,中国的政府债务在政府财务统计中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没有包括进来。中国政府债务未入账的部分包括政策金融机构的债务、地方政府的或有担保负债以及其他政府承诺支付债务等。如果将这些债务都计算在内的话,中国政府的总债务相当于中国GDP的95%。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政府或者政府承诺偿还的债务,都可以百分之百地转变为国外对中国政府的债权。在政府的总债务中,银行持有的部分(约60%)不会转变为债权,只有其他部分可能会转变为债权。这样计算的结果大约是2万亿美元。
企业方面,2015年3月,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主要包括对外债权债务)净流出1592亿美元。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账户的净流入是负数。这意味着,中国的金融资产在减少或者负债在增加,这是由企业债务增加导致的。在2万亿美元的政府债权加上2万亿美元的企业债权,就是以上提到的3.6万亿美元的债权总额。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估算只是基于理论上的推断,现实情况可能有相当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