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怎么存钱?
先放结论,以明代为例,普通民众主要靠“储蓄”来存钱(相对于富商和地主,他们有更多的方式);而明代的银行,即“典当行”,其实只是一个融资机构,并不保管客户资金,所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
关于明中期以后的典当行业,很多现代学者做了详细的研究,因此此处不再赘述。想要了解的朋友,可以参看这篇论文—— 论文链接: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典当行的业务,可以观看央视2013年拍摄的纪录片《货币》之“从海贝到贝壳”,该剧第一集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货币制度,第二集就讲述了典当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该集链接: 看完纪录片后,想必大家已经对典当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虽然“典当”二字听起来像是一种“贷款”行为,但实际上,明末清初的典当行是禁止放贷的。因为放贷有“利钱”之嫌,有损官府面子,所以《大明律例·杂犯》中有明确规定: “凡将资本贷出者,与放贷者同罪。” 除了禁止放贷外,按照明朝法律规定,官府要收取13%-14%的高额赋税(6‰为常平仓粮,6‰为边饷,9%为盐引价,7%为商税),导致许多商人甚至地主阶层都有通过典当行融通资金的迫切需要。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民间普遍存在存款、借钱的现象,但官方统计报告中却并没有这方面的记录。这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个人存款和借贷关系并无法得到很好的界定,而且统计这种微观上的个体行为本身也难以操作。所以,我们只能从宏观上分析经济生活的情况。
在没有银行的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存钱其实并不困难。古代人日常使用的是铁制农具,木制家具,陶瓷茶具,丝绸衣服,银制的首饰、妆具、器皿和小件摆设却很常见。有钱的人家,如果今天突然多出一笔钱,可以打造一条银链子、一对手镯,或是银罐子之类,用的时候化了,再打造一个。在生产力落后的中国古代,只要买得到银子,就做得到。
如果不喜欢打造首饰或生活用品,还有两种办法:一是找银号或钱庄打造成银锭,即民间所说的小锞子。银锭是贵金属货币,相当于今天的价值储藏手段,而不适于流通。二是到银号或钱庄兑换成银钱,将银子碎打成类似铜钱的小片,在明清叫“锞子”。将钱碎打,与打成银锭,目的都在于将银子制成价值储藏手段。1974年,河北景县窖藏出土一件隋代石函,石函里面有装在小口铜瓶里的一批银币三千三百零七枚,还有金指环十个和金簪六个,显然是古代人埋藏的家财。可见古代普通百姓不将钱和首饰放在家里,而是存进了石棺一样的石函里埋在地下。
古代人为什么这样存钱呢?因为古代的房屋是全木结构,易遭火灾和白蚁,而且普通人家房屋都不大,所以家里没有“保险箱”。既然家没有足够安全的地方可以放,只好放到别处,比如埋在地下或者水下,找一个既安全又方便取用,而且不易被别人发现的地方。
还有将家财埋在了地下的古墓里,比如河北景县窖藏出土的窖藏的金银器,很可能是被下葬者的家属埋在了墓道里。当然,把钱放在死人堆里自然十分安全,只不过取用很不方便。这些藏在地下的窖藏,绝大多数到近代和当代才被发现,足以说明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这是最好的“保险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