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获得改革红利?
首先,要理解“红利的概念”到底指什么。 宏观上来讲,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元素的相互作用——投资和消费(C),投资和消费(C)总是围绕均衡点(E)做上下波动,从而形成不同的经济周期。 消费是最终需求,投资则是中间需求。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IS-LM模型来表示。
在这个模型中,当投资水平过低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应该增加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当消费过度导致经济过热时,必须抑制消费、扩大供给,从而达到平衡。 所谓的“红利的概念”实际就是指“由于宏观经济处于合理区间,所蕴含的潜在增长率”。任何经济都会存在浪费,或者说低效利用资源的问题,而潜在的GDP增长就是试图用各种手段使一切要素都处在最优状态下,整个经济发挥最大产出潜力,从而充分挖掘“效率”这个生产力范畴。
当然,如果经济过冷,则需要刺激消费,这就不是“红利”了,而是负的红利。同样,如果经济过热,需要抑制投资,这也是负的红利。只有在合理区间的两端才是正的红利。因此可以说,只有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能带来正的红利。 而微观上的“红利”则是指通过提高生产率水平从而提高厂商的利润。因为PPF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只有在合理区间才可能实现。只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企业就可以通过改进管理、优化技术等途径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率,从而获取超额收益。
综上,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来看,企业的“红利”都是来源于其对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和高效利用。只有不断调整自身资源配置,不断提高生产率,企业才能不断获取更多超额利润,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而这种最优状态的实现是需要一个必要条件的——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因此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只能发挥“分利”的功能,而不能指望从“红利”中分得一杯羹。只有政府在宏观经济层面做好干预的功课,企业才能把握住由市场机制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