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为什么叫中国国球?
作为中国人,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乒乓球是中国国球。但你知道为什么乒乓球是中国国球吗? 这个问题要从乒乓球的发展历史说起。 乒乓球起源于英国;公元19世纪中叶,英国流行一种名为“拳击踢球”(BOXING-TOSS)的游戏。游戏规则类似后来的乒乓球,只是用棍棒代替网球、板球。 随着时代发展,“拳击踢球”渐渐从英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为了便于携带和使用,便用木板替代了原来的棍棒。从此,“拳击踢球”演化成了现代的乒乓球。
我国人民喜欢打乒乓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初,上海、北京等地出现了一堆堆以打球为乐的爱好者。其中一些有体育背景的人还组织起了球队,经常进行比赛。 抗战爆发后,大后方文化教育界成立了许多社团,以自育人才。在这种背景下,重庆、成都等地出现了很多乒乓球俱乐部和球迷协会。当时《新民晚报》上有专门报道这些消息的专栏,题目就叫做“乒坛消息”。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力弱,体育事业落后,人民生活贫穷。我国的体育工作着重于群众体育的建设。当时的思路是,先让老百姓把身体搞强壮,然后通过体育训练选拔人才,进而代表国家参加国际上的赛事。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乒乓队伍主要是由业余选手组成。他们当中不少人是工人、农民的子弟,因为爱好,被选进国家队接受专业训练。
1959年,我国第一次举行全国乒乓球公开赛。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军队的代表队共480多人参赛。这一比赛不仅代表了当时国内最高水平,而且从参赛人数上看也是空前绝后的。 此后每年国家体育总局都会举办全国性的乒乓球比赛。1963年起,开始举办乒乓球锦标赛。到了八十年代又增加女子单打、双打、团体等项目。直至今天,虽然竞赛规则有些变化,但是基本项目都没有变。因此可以说,打乒乓球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吕婷优质答主国球之名,乒乓球当之无愧,这既有来自实力的支撑,也有源于群众的喜爱。作为国际体育大家庭的一员,乒乓球运动发端于欧洲,最初是“英国造”,不过,时至今日,它已然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一大“招牌”。
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收藏了众多与乒乓有关的藏品,从球拍、球台等器材实物,到赛事的奖牌、宣传海报,再到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际级乒乓球运动裁判员证,这里堪称是乒乓球运动“时光的收藏家”。
走进博物馆三层的“国球长廊”,百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的巨幅肖像被依次镌刻于马蹄型墙面之上,组成一幅记录着中国乒乓球辉煌战绩的荣耀之墙。而在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历程中,从延安走出来的那支“延安青年队”,就是开启中国国球“时代”和铸就其世界乒坛“霸主”地位的关键。
1950年前后,由前国家队总教练徐寅生的师兄、原延安青年队队长刘玉德执笔的一本《乒乓球新教程》在社会各界引发关注,其精到的战术分析、独到的技法总结,一时圈粉无数,甚至曾有国外友人专程打听到刘玉德的住址,当面请教其球技。这本书也让“延安青年队”及其队员,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被冠以“乒乓冠军的摇篮”,被赞誉为我国第一个“乒乓球学院”“大学问家打乒乓”。
在战火纷飞、条件异常艰苦的革命圣地延安,乒乓球运动为何能萌芽发展?延安“乒坛高手”又给中国乒乓球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延安保尔,乒乓“常胜将军”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副球拍——木质拍柄和拍框之间用两枚铁钉连接固定,拍面则是用帆布裁剪、胶布粘贴而成。馆内负责陈列的韩博雅介绍,它属于陈家琪——一位在中国乒坛上,从延安走出来的特殊人物。
1939年,15岁的陈家琪在河北邯郸参军,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头部受伤,因治疗困难,伤口感染严重,高烧持续不退,被确诊为脑膜炎。但坚强的陈家琪顽强地挺了过来,渐渐恢复了健康,不过,他的头部、面部和右臂落下严重伤残,不能正常活动。
由于身体不便,1944年,陈家琪从晋东南前线被转回延安,并于1945年被调入延安青年队当运动员,专攻乒乓球,“当时陈家琪已经是伤残军人,仍然能够进入体校,主要是考虑到他有体育运动的基础和经验,也有一定的功底,所以组织上就安排他专攻乒乓球这一单项。” 陕西省体育局老领导曹竞强在1990年代曾专门走访一些革命体育老前辈,还曾多次去北京看望陈家琪。
陈家琪在延安青年队的教练是杨尚春,他先后在北平、西安等地教授乒乓球,在国内早有声誉。在杨尚春的悉心调教下,陈家琪刻苦钻研技术,练就了发转与不转球、削球落点变化以及运用搓、拉、攻等技术,这在当时可都是“绝活”。
有一次,杨尚春带着陈家琪到延安中央医院,找医生询问能否接陈家琪受伤的右臂。“医生说可以接,接好后就能像正常人一样,打球也不受影响。后来杨教练又问到经费问题,医生说大概需要10匹洋马换的外汇。杨教练说没有这些钱,再一个,打仗期间也很难弄到。”据曹竞强回忆,陈家琪得知后,也害怕手术失败,影响以后打球,所以就没有同意接臂手术。
这个传说也从侧面说明,陈家琪在当时已小有名气。
作为革命圣地的延安,汇聚了许多各界人士,也时常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运动会上,陈家琪接连战胜晋绥军区、山西军区等部队的乒坛高手,夺得乒乓球男单冠军。陈家琪也因此被誉为永不言败的“乒坛常胜将军”,他与延安青年队的队友们在各种交流比赛中取得的佳绩,在解放区、国统区,甚至海外引起强烈反响。
1947年,毛泽东专门接见了延安青年队的部分队员,并和大家合影、照相。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在望,青年队解散,人员被分配到中央警卫团或者各部队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