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公司多的街区?
第一,从历史来看 早在明朝时,北京就有“四九城”之说。明朝的京师三山五园中的怡亲王府花园(现在的圆明园),是当时王公贵族和富商大贾的聚居之地。而四九城之称即源于此。 老北京的四九城指的是内城的城墙和皇城(当时的北京没有外城),内城的中心又被称为紫禁城。 四九城内除了有皇室和贵族之外,还有官僚、地主、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他们的存在拉动了商业的发展,在四九城内形成了许多繁华的商业街。 清朝入关以后,统治者在四九城内修建了多处皇宫苑囿。但此时清帝的权力已经削弱,财政收入也远不及明代。为弥补国力的空虚,他们不得不加强赋税征收,并允许民间开设钱庄等金融机构。这使得金融业在北京城迅速发展起来,并与商业一起使得北京的街道日益繁盛。 而清末民初,随着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农工商部等机构的设立,以及商务印书馆、荣宝斋等商业机构的兴起,北京的社会经济地位更加凸显出来。这一时期,北京的商业街区也得到拓展。
第二,从现实来看 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GDP排名前50名的地级以上城市中,北京的人均GDP(8.92万元)高居榜首,比第二名上海(6.57万元)高出近两倍。 与此同时,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其金融业的发达程度也是首屈一指的。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北京市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和保险业总资产在全国均排名第一;证券交易金额则排名第二。 在北京这样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各种产业都在蓬勃发展,尤其是金融产业。选择在北京从事金融行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金融方面的招聘信息,你可以关注一下“金融招聘君”这个公众号。
西二环金融公司多,这几乎是常识。
不过,在西二环一带12平方公里面积内,究竟有多少金融机构的总部,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60几家,它们或者在这里决策和操控着中国金融业乃至世界金融业的诸多事务,或者在这里管理和支配着巨额财富,这些总部机构的从业人员多达数万人。
总部位于西二环的金融机构,按行业分,包括银行、证券类、保险类、基金类、交易所类、中介服务类等几乎所有金融业态;按级别,有总部,有北京总部,有分公司,有专业运作机构。据北京金融街功能区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目前,这里总部企业的资产总额近28万亿元,占全国金融业资产总规模四分之一以上,年营业收入2.6万亿元、利润7000亿元。
在北京西二环路及附近的阜成门外大街、太平桥大街、复兴门内大街,以及这些马路交叉形成的几条小巷内,聚集的金融机构总部超过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业态之全和规模之大,几乎“承包”了所有金融行业。这正是“金融街”,中国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的区域。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政府就逐步把重要的国有大银行总部、金融监管部门和一些重要的非银行机构等迁入这一区域,并鼓励、吸引新兴金融机构、外国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和服务总部等在这一区域落户,从而形成了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中枢”。截至2017年底,共有1500余家各类金融机构入驻。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国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明确支持科技企业在北京金融街与中关村示范区之间建立绿色通道,开展科技金融业务创新,并对北京实施“一行两会”+“一司一商”的总部战略予以支持。同时,北京市出台了关于推动北京金融街发展的若干意见,把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列为实施的“十大工程”之一。目前,金融街已形成包括银行23家、证券公司19家、证券公司子公司300家、基金公司67家、保险机构77家、外资金融机构70家的金融业机构完备格局。
总部型金融机构的聚集,为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各种金融创新不断在金融街涌现。2009年和2011年,我国分别发行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示范区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共计45亿元。2009年,中关村企业新华都通过并购南方证券、华英证券和华泰证券部分股权成立了北京银行,成为国内首例民营企业控股券商的案例。同年,中关村企业中联重科发行了2亿美元债券,用于并购意大利企业CIFA,成为亚洲首例采用海外债券融资工具进行收购兼并的民企海外收购案。2010年北京市出台《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建设的意见》,以北京金融街集团为首的6家公司试点共同出资27亿元组成北京城市开发有限公司,以“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的模式,对北京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进行市场化运作。
此外,“一行两会”的集中入驻,也为“北京标准”和“北京规则”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原银监会于2010年批复的《关于实施的通知》对金融机构提出约束和管理要求;再比如,北京市在全国首家试点《北京市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机构完成工商登记程序后的报告管理办法》,并作为监管建议被国家发改委采纳并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