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说明星?
1、“大星”指的是恒星星系,其中又有“主星”与“辅星”的分别: 佛经中的“大星”,常指“须弥山系”(或译为“须弥山种”),亦称“四天下”。
2、“小星”有两解: 一指“恒心”——即通常所说的“心星”; 一指“遍虚空界一切星辰”——《无量寿经》中莲池海会诸大菩萨所居之处,即净土庄严境界之一。
3、现代天文学认为的“恒星”和“星系”的概念,在古印度哲学中并没有明确区分。恒心既是大星的成员,当然也是广博无垠的宇宙的一部分。 根据上引《长阿含经》之文,一颗恒星要成为“贤劫”的“大星”,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a.必须是“众星之王”;
b.必须有光明照耀;
c.寿命长无边际。 换言之,一颗恒星要想得到“人”的尊敬,必须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比较容易解释清楚。所谓“众星之王”,大概就是指“恒星”而言——因为其他星体的光芒常被行星掩隔。至于为什么是“王”而不是“后”“相”等等,我暂时不能解释。
第二个条件就比较奇怪了——“有光明照耀者”意味着具有可观测的能量释放,否则就是黑暗的。但一个物质实体究竟是不是“星体”,并不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能量释放或者发光。例如,太阳就不发光,而月亮虽然是不发光的球体,却有很清晰的月表轮廓。因此这个“有光明照耀”似乎比较像指观测上的明亮。
第三个条件就比较好懂了,指的是“大星”要拥有比现在人类已知恒星更大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