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针有副作用吗?
对小孩来说,一般不主张用解热镇痛药来退烧。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从而起到降低人体温度的作用。这类药物有很多品种,比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布洛芬等。
目前研究认为,小婴儿的发热绝大多数是由于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需要积极治疗。治疗的同时,适当处理高热导致的烦躁和不适是有必要的。 所以,当宝宝体温38.5℃以下时,建议采用物理方法降温;但当体温超过38.5℃以上时,就需要使用退热剂了。 常见的退热剂包括:
1、苯唑林类:如安乃近、复方阿斯匹林片(APC)、去痛片等,此类药品容易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现已少用。
2、氨基比林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偶见皮疹及药物热;新生儿应用本品后可能出现黄疸加重、肝脾肿大。目前此类药物已被禁用。
3、丙种球蛋白:适用于病毒性肝炎急性期发热过高的患儿以及长期低热、体质虚弱的患儿。每次注射2ml,每日一次。但要注意过敏反应,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4、醋氨酚:起效快,服用方便,是小儿常用退热药物之一;但对消化道功能不良的婴幼儿应慎用,因阿司匹林可刺激胃黏膜引起出血。
5、吲哚美辛:对消化道也有一定刺激性,且易引起头晕、耳鸣、听力减退等不良反应,故孕妇禁用该药,儿童也不宜服用。
6、布洛芬:是目前比较安全有效的退热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小,可用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但不宜长期服用。
7、双氯芬酸:主要作用于炎症过程的晚期,具有消炎镇痛、解热作用。
8、阿司匹林:属于解热镇痛类药物,由于对胃肠反应较大,现在临床已较少使用。 除上述药物外,还有其他类型的解热镇痛药物,如消炎止痛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物等。
总之,各种药物的副作用都是因人而异的,与个人体制有很大关系。多数情况下,医生会先给小孩用物理降温法,只有当物理降温法无效时才会给孩子用解热镇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