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小学化?
我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小学校长,谈谈我对“小学化”的认识及防范。 所谓“小学化”,我认为主要指两个方面:
一是课程内容“小学化”,即教学内容过于简单、低幼化,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二是教学形式“小学化”,即过于看重知识技能传授、死记硬背、机械的训练,而忽视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健康。 对这两种“小学化”现象,我们要明确:任何课程,只要它被确立为某个学段的必修课程,就必然有它的科学之处,只是可能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违背了教育的规律,从而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既要反对拔高难度、超纲教学的“小学化”,又要防止一味迁就、盲目降低难度的“幼儿园化”。要避免“小学化”,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从落实课程标准和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两个方面入手。
一、全面落实课程标准 是避免“小学化”的关键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等12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学习的要求更为细致具体,为我们指明了教学的取向。 但由于这些要求比较宏观,具体的操作性不强,一些老师很难把握,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细化标准,并认真研究如何落实的问题。
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教参。教师只有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把握教材内涵,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好每堂课的内容和方法。只有教材理解透彻了,课后习题等配套资源利用充分了,才能确保教学的目标与课程标准为导向,切实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照本宣科”。
其次,要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课堂教学,还要熟练掌握其他教学方法,能够扬长避短、灵活处理课堂上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收放自如,不至于在遇到突发状况时手足无措。为此,我们不仅要有钻研的精神,还要有更多的实践和创新。比如,我们可以定期开设公开课,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还可以开展教学竞赛,以比促学;或者举办教学论坛,邀请专家指导,提升教学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只要我们不断摸索创新,就一定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精彩,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二、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是避免“小学化”的重要补充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各地学校纷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延时服务活动,这为学校避免“小学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各类社团,如文学社、足球队、舞蹈团等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培养兴趣,发展个性。
另一方面,学校要科学合理设置作业,加强作业管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充足的休息时间。同时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共同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及时化解可能产生的各种矛盾。 学校要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多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可以请当地有名气的校长或老师来学校做讲座,也可以借助网络优质资源组织学生观看优质公开课,还可以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类大赛,并在校内开展赛教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要真正落实好“双减”政策,让延时服务内容更加充实,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努力,共同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