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的五行属什么?
粟,拼音sù lù。 粟: 读su 第一声 古代称小米;泛指粮食,如“沧海一栗”。《孟子·告子下》中有言:“七倍不足以供一粟”。 古时也有把米和粟通用的情形出现,所以粟也有米的含义。比如唐代杜佑所著之《通典》中言:"谷、粟皆名黍。然粟之不稃者,其种曰粱,其种曰秫[shú]。粟不稃而种曰禾……黍有赤白黑黄褐紫绿青青粱稷之别。稻有粳[jīng]籼黏滑之异;麦有冬春早晚之殊,此三谷也."这里的粱即高粱,稷为小米(粟),稻就是水稻了 ,麦有大麦小麦等许多品种,"三谷"指的是三种谷物:粟,梁,稷。
又读lu 第二声 即“秫”,粘性高的米或谷类作物,多指高粱 ,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一写道:“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湘泪,寄卧虚清静似家”中的“实下三湘泪”, 三湘是湖南的别称, 这里其实是说“每听到猿猴的叫声,就仿佛回到了家乡三湘之地一样落泪。” 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是说诗人听到猿啼后想起了家乡的高粱地(因为古时候的高粱也叫秫,所以此处也可理解为“高粱地”“高梁”)
读lù的时候一般也是高粱的含义。 但是由于粟的读音与禄相近,古人便以粟代禄,例如汉书礼乐志记载: “天子元服,加元齐於笄,故曰'加元齐缨' ” 颜师古解释道,"上谓旒,中谓冕,下谓缨。元服既成,则上承天之道,中具人伦之本, 下承祖考之神焉。故谓之冕也。加元齐於笄者,谓加元缨於笄。以元齐为冕之元首, 以缨为冕之首事 ,尊之也。又加元缨者,示不忘大功之亲也。古者自天子至庶人必丧服三年而后除。今若未及期而冠,是以加元缨於笄,以示不忘大功之亲也。"
这段文字翻译一下就是说,皇帝行冠礼时,要在发髻两端加上两条丝带作为装饰,这就是元齐,同时还要用一条红色的丝带将垂於两耳的发辫扎起来,这条用于绑头发的红绳就叫作元缨。 因为元缨象征着帝王的身份,因此要用元冕的最贵重的部分来制作它,这叫做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