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五行属什么的?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情绪”与“五脏”的关系问题,而中医理论中,五志(忧、思、悲、恐、惊)和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素问·宣明五气》中说:“心主神志……喜伤心……忧伤肺……惊恐伤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又说:“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恐伤肾……喜胜忧……” 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可以影响五脏的,比如怒则气上(肝),思则气结(脾),恐惧则气下(肾)等。 而反过来,五脏又影响着情绪。《灵枢·口问》里提到:“五脏不安,百病丛生。”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题主所谓“生气”其实就是指七情中的“喜怒忧思惧惊”这七种情志,它们和五行是有对应关系的。
《黄帝内经》中提到:“喜怒不节,寒暑伤形,风雨抑郁,流溢行气,病生于内,名曰内风。”“多恚(愤怒)而不行者,气留血。”“多忧思者,损伤心神。”“多惊恐者,神气散。” 所以从中医角度来看,情绪是不宜过度、持续、积压的。因为人是有感知范围的,超过了这个范围,人体就会进行调整或改变。 比如愤怒,如果怒则气上,一直怒气冲冲,那么最后气都聚集在肝脏了,此时肝经气血运行失常,对肝的伤害自然大了许多;忧愁思虑太多,就容易伤脾,因为想得太多,会伤脾的运化功能,脾气虚了,人体消化吸收能力就差了,这样身体抵抗力就下降了,外邪易侵,生病的可能性也就大了。 所以说,我们所谓的“养生”,关键就是要调节自己的情绪,让情绪处于一个相对平和的状态。当然,这个平和并非是指没有情绪,而是说不要有负面情绪太久,也不要被一些负面情绪给吓住。
有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发生着生、克、制约关系。如果将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的五方、五气、五行等相类比,五脏也存在互相生、克的关系:心、肝、脾、肺、肾,五行分别对应火、木、土、金、水,相互生克。五行思想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根深蒂固。
所谓生,就是推动、滋长。所渭克,就是胜过、制约。五行的生我、我生者称为相生关系;而克我,我克者则称为相克关系。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次的推动、生化关系。其方向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则表明五行系统内五种不同事物属性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抑制的关系,其方向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思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通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生成的。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在其运动变化中,既互相滋生,又互相制约,由此维持着事物的协调平衡。如果一五行中一行有了变化,必然会由于相生相克的机制引起其他四行的变化,从而破坏原有五形间的平衡和谐。
在中医学中,以五行说明人体各器官的属性与归类。这种归类思想,首先根据器官功能与五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似性确定其五行属性:"以土属脾,以水属肾,以木属肝,以火属心,以金属肺,则五脏之系于五行者也"。然后依据五行各自的属性,把人体的神、血、气、骨、脉各生理功能与形态结构分配给五脏,并归属于五行。例如,血是营养机体的重要物质,它能滋养周身,涵养肝性,故将血归属于肝而与木相类;骨能承载和支撑人体,为人之干,肾主骨,故将骨归属于肾而与水相类。
五行思想把人体每一脏都看成是一个功能系统,每一系统都有独立的功能,同时又与整个人体这个大系统发生着各种联系。脏腑的生理功能既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活动,又是一种有序、恒定的整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