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是中国的还是?
1.从法律意义上说,海思不是中国企业,而是外资企业,因为海思的大部分股份被高通持有(59%+/-4%的股份); 2018年之前,海思从设计到生产全部都在美国进行,所以美国政府可以很方便的对海思采取限制措施而无需担心触犯贸易制裁的法律风险——反正没在中国设立任何工厂或分支机构,直接打击美国供应商就行了嘛!对华为来说也无可奈何。不过从2018年开始,美资背景的海思开始进驻中国,并在山东威海建设了芯片封装和测试厂,使得美国打击海思的战略选择增加了在中国实施的可能。当然,即使美国不制裁海思,作为商业公司,它也会考虑和美国供应商保持一定距离以降低交易风险。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说海思是美国公司也没错哒~
2.但从现实角度来说,海思又完全是国产的,因为所有资金最终都来自中国,并且用于购买美国半导体设备以及技术授权等支出也高达数亿美元。而且,海思绝大部分员工也在中国。最后,所有的产品都是交付给中国政府机构及国企,比如华为、中兴、三大运营商等;
3.关于美国商务部将海思列入实体清单一事,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因为在大家潜意识里都认为中企在美国有大量投资,比如三一重工在美国的混凝土制造基地等等,然而这些产业与半导体行业完全无法相提并论。像三一这样在国内盈利,但出口美军品(机械臂)需要申请许可的企业都很多,说白了也就是美国商务部能卡住你的脖子,让你赚不着钱而已……但这种卡脖子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被列入实体清单后可能连命都没了——就像某光一样。 所以海思目前属于“有家难奔”的状态,如果美国坚持打压,那么海丝大概率会死亡或者沦为美国企业的代工工厂。
众所周知,在手机芯片领域,全球目前主要剩下高通、苹果、三星、华为、联发科5家厂商,其余的已经被时代淘汰,或被收购。苹果只为iPhone提供移动芯片,三星只为Galaxy系列提供移动芯片,对外销售的只有三家,海思麒麟、高通骁龙和联发科MTK,由于工艺和基带方面的限制,联发科竞争力不足,真正具备苹果A系列芯片最强的竞争对手,其实只有华为的海思麒麟990。
不过与国外三星、高通等移动芯片品牌不同,海思的知名度并不高,虽然麒麟990已经上市了,甚至被用在了P40、荣耀30Pro、nova7pro等国产顶尖5G旗舰上,但很多人对海思这家CPU厂商一无所知,甚至有人以为海思麒麟是假的,是山寨,是OEM代工的“烂芯片”,那么海思麒麟究竟是怎么来的?海思麒麟是不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品牌呢?
海思这个名字,对于喜欢数码的老司机来说其实很容易被看出来,海则代表海洋,思则有思考之意,合起来就是“海洋的思考者”,华为给自家芯片取名“海思”,代表了华为立志做全球顶尖芯片厂商的愿景,这个寓意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实际上“海思”并不是新造的词汇,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名字。
海思,出自《庄子•秋水》:“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大意就是海水很宽广、深厚,无论时间多么长久,旱涝多么严重,海水也不会发生太大改变,其水德是最高贵的,“海思”象征着博大深厚且永不枯竭的思想。
海思麒麟到底是怎么来的?相信了解华为的朋友应该知道,华为成立初期主要生产程控交换机,为运营商提供通信设备和基站相关产品,是名副其实的B2B企业,而且华为从1987年开始生产产品,到1995年之前,华为的营收都是“低空飞行”,增长的速度很慢,每年的增长速度在20%上下。但是为何后期突然暴增呢?那其实主要是因为任正非在90年代初看准了国外通讯设备供应商的产品缺陷,而华为抓住了这一空白机遇,从技术最成熟的程控交换机入手,推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用低价高配的交换机不断蚕食落后国家的市场份额,在国外供应商还在观望或不屑一顾的时候,华为成功实现了第一桶金。
这一市场机遇,令任正非受益匪浅,此后华为一直秉承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目标,并遵循“农村包围城市”的原则,先从落后国家和地区扩张,然后再进军欧美市场,从任正非亲自执笔的一篇文章可以看出,华为成立初期,很多部件都是高价从国外供应商购买的,这甚至令产品成本超过了实际售价,很多经销商甚至以为华为连成本都赚不回来,而将华为的产品当成了处理尾货。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任正非开启了大规模的研发和生产,不仅从中国、东南亚、俄罗斯等地区购买各种廉价的电子器件,还亲自到电子器件的工厂里进行考察,将各种零部件的价格、产能以及供应情况详细记录,甚至深入到一些元器件的设计公司,与国外工程师彻夜探讨产品的设计方向,甚至还自己拿出了200万美金去外国买设计方案。
事实证明任正非的操作是对的,由于华为自主研发并生产出交换机等产品的所有配件,其产品性价比无人能敌,仅3年时间便占领了中国大陆50%的份额,并将北电、朗讯、阿尔卡特等国外品牌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尝到了自主研发配件给华为带来的巨大优势之后,任正非开始着眼于更多的产品,比如后来推出的用户数据终端UDT,虽然UDT在当时是个冷门产品,但任正非认为它将与电话平分通信市场(没错,任总的预言应验了,现在通讯市场基本是智能机“一统天下”),华为凭借UDT产品再次占领了大量份额。
在1996年,华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6000人和15亿RMB年营收,这已经超过了当时国内所有的通讯厂商,不过任正非认为华为还有改进的空间,于是决定进军美国市场,要知道美国当时是国外厂商的大本营,但任正非认为华为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加上华为的制造能力和研发实力,所以即使面对虎狼环伺的美国市场,华为也有机会生存。
事实确实如此,1996年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后,并没有碰销量最大的电话设备和基站,而是选择了市场销量较差的低端路由器和宽带接入器,在当时的美国,路由器的市场只有思科一家,接入器也有3-4家,但华为的价格优势再次得到体现,再加上华为不吝广告支出,在当地电视台投入大成本宣传,很快就攻占了低端路由器和接入器市场,这不仅令华为在1996年的销售增长翻了一番,也直接导致思科不得不推出低价的产品来“应战”,后来思科发现无论怎么降定价,都很难与华为的低价策略抗衡,于是彻底放弃了路由器市场,转而做高速路由和交换机。
从上述华为的整个发展道路可以看出,任正非一直在坚持自主设计、自主研发和自主生产,为了在市场立足并扩大份额,任正非利用了廉价的国内电子配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低成本研发,再加上海思芯片,海思的诞生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华为早在1993年时便做了一个“三步走”的研发战略,第一步,引进别人的技术,消化吸收,改进完善,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加法”;第二步,自主创新,开发出别人没有的技术;第三步,成为引领和定义通信标准的企业,而这个宏伟的目标,为海思芯片的诞生创造了萌芽的土壤,为麒麟芯片在移动通讯领域称雄世界打下了根基。